入冬前后,天氣更加凜肅:早晚的寒氣自不用說,單是那樹葉,由綠變黃、紅,黃、紅的葉子又掛不住枝,脫離開母樹,在空中輕舞,后墜落于地。屈原《九歌》中寫道:“裊裊兮秋風,洞庭波兮木葉下。”“木葉”即為樹葉,在古典詩歌中特指落葉。 紛紛的落葉旋舞,場面頗為壯觀,也極易激惹觀者的意緒。
所(suo)以(yi)冬日的(de)陽光(guang),就尤其顯得暖而(er)可貴。若是(shi)在開闊的(de)地方(fang),她大片大片地自天(tian)空傾瀉而(er)下,彌滿(man)了天(tian)地間;若是(shi)漫(man)步在林木(mu)交(jiao)織的(de)小道,那陽光(guang)則被層(ceng)層(ceng)疊疊的(de)樹葉濾過,灑下或(huo)圓(yuan)形或(huo)點(dian)狀的(de)輕輕搖曳的(de)光(guang)暈。這嚴寒中的(de)撫慰性(xing)的(de)溫(wen)暖,一如母愛(ai)般慈(ci)祥:我們都(dou)是(shi)這世間渴望被愛(ai)的(de)孩子(zi),待在平凡(fan)的(de)一隅守株待兔(tu),一邊勞力一邊希(xi)冀;一邊“關心糧食和蔬菜(cai)”,一邊執著于“不(bu)跪的(de)模(mo)樣(yang)”。
我特別喜歡站在冬陽里的感覺,喜歡把頭微微仰起,喜歡半瞇著眼,盡量長時間地站立或逐光行走。我也很喜歡看沐浴在冬陽中的人們,他們或靜或動,滿身帶著金色,滿身的金色使他們顯得可親可近。那一刻,整個世界都是充滿活力的,所有的生命都是律動的。他們在思考、在表達、在感受陽光和風中的氣息。
清代學者袁枚在《十二月十五夜》中寫道:“沉沉更鼓急,漸漸人聲絕。吹燈窗更明,月照一天雪。”下雪的日子,應該是冬季美麗又給人歡愉的時候,雪后的寒氣也更清冽。記得去年我在臘月回到老家鹽城,連續下了兩天一夜的雪。雪后放晴,我下了樓,看到有孩子在銀裝素裹的小區里堆雪人,父親或母親在旁協助。孩子雀躍興奮的笑臉在陽光下泛出動人的紅色。小天使越聚越多,也有老人小心翼翼地出來曬太陽,互相搭著話。那時情景,現在依然清晰:除了愛看孩童的天真爛漫,還因為看到那些垂暮老者,想到自己兩年前離開了的母親,忍不住落淚。歲月長,長不過思念。人心是口井,越是老井,越古樸蘊深。我們終有一天會長成如同父母那樣,我們終有一天會浮現如同父母那樣的表情。
乾隆十四年(nian),袁(yuan)(yuan)枚(mei)34歲(sui),正當盛(sheng)年(nian),父(fu)親去世,他辭官養(yang)母(mu)。他在江(jiang)寧(ning)南京購置隋氏廢園,易"隋"為(wei)"隨(sui)",起名"隨(sui)園"。自此開始(shi)了(le)(le)(le)他悠(you)閑的(de)(de)歸隱生(sheng)(sheng)活 ,世稱隨(sui)園先(xian)生(sheng)(sheng)。歸隱后,袁(yuan)(yuan)枚(mei)成為(wei)自由身(shen),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(de)(de)方式生(sheng)(sheng)活,再無任何(he)顧忌和羈絆。他如魚得(de)水,創作了(le)(le)(le)大量(liang)表現自我性情的(de)(de)詩篇(pian)。袁(yuan)(yuan)枚(mei)是智慧和灑(sa)脫的(de)(de),他的(de)(de)“隨(sui)性”、“隨(sui)緣”,克制(zhi)物欲、不(bu)求聞達,成了(le)(le)(le)指引我們人生(sheng)(sheng)的(de)(de)一(yi)束光(guang)。
我特別喜歡站在冬陽里的感覺,喜歡把頭微微仰起,喜歡半瞇著眼……“未覺池塘春草夢,階前梧葉已秋聲。”秋聲未遠,冬已姍姍而至。
冬之始,萬物藏。我們經歷著,也反思總結著、含蓄蘊藉著。愿人生中少坎坷、多順遂。也許我們無法完全共情別人的悲喜,但可以保持善良。
當人世間的雪下到了心里,陽光便成了救贖之光。因為陽光不僅替代著母親的關懷,更代表著蘊育新生的能量,她是希望。